长城生物的阿法林慧灵 慧灵100 U-100慧灵 长城生物产业有限公司 长城生物的阿法林慧灵 慧灵100 U-100慧灵 长城生物的阿法林亚苏 亚苏软胶囊
α-亚麻酸
电 话: 010-65561137
E-mail: huiliang@163.com
地 址: 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2号201室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α-亚麻酸 > 营养论坛 >
深海鱼油真有那么神?
更新时间:2014-02-28  信息浏览 
  
       在深海鱼油引领消费群体趋之若鹜的时候,营养学家对它那“被商家明显渲染过的”、“理想状态中的功能”表达了强烈不满。至于充斥其中的各种宣导符号,专家指出,它们涉嫌欺骗或诱导。


  在北京某著名连锁大药房,一种“深海鱼油”的厂家标注为:美国健康产品协会荣誉产品。在这宗貌似进口的商品上,顾客所能见到的只是清一色的英文标识,看不到国家卫生部的批文,偶尔出现的中文也在躲躲闪闪。


  这是市场上涌现出来的深海鱼油产品中颇具标志特征的一个。动辄一二百元的售价在保健品货架里或许算不得什么,但是它们有足够的“优点”令人“感动”———因为含有“人体不具备的不饱和脂肪酸”,它就能够预防和治疗很多种疾病。


  作为众多“哈深族”当中的一个,在外企工作的王雪(化名)女士早已为深海鱼油的功能所“倾倒”,她是这类产品连续3年的消费者。她显然对鱼油的功能十分熟悉,以至能一字不差地对记者说出晦涩难懂的营养成分:EPA和DHA。


  几年来,城市消费群对这种“从国外舶来”(最近有媒体发现,在标注的生产地也找不到相应的来源)的保健品兴趣日浓。在受访的许多消费者中,他们深信:产自深海里无污染的鱼,提炼出来的鱼油对人体健康有无穷的魅力。王雪这样的“鱼油迷”甚至自信地认为,日本人经常吃鱼而显得聪明,而他们一样能够通过吃挪威深海或阿拉斯加深海的鱼油实现。


  鱼油是指富含EPA、DHA的鱼体内的油脂。


  EPA和DHA是不饱和脂肪酸。


  脂肪酸是什么?不饱和脂肪酸又是什么呢?


  脂肪酸是组成脂肪的重要成分,它的化学结构是以碳元素组成的长链主体。在化学分子式中,碳与碳之间的结构称作“键”。而脂肪酸分子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碳与碳之间连接均为一个键。这也是它与不饱和脂肪酸划分界限的标志———碳与碳之间为双键连接的,属于不饱和脂肪酸。


  EPA的化学名为“二十碳五稀酸”,DHA的化学名则为“二十二碳六稀酸”。


  “它们都是不饱和脂肪酸,分子结构极为接近。”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王光亚解释说,“所有的饱和脂肪酸,在人体内都可以自然合成,不需要从食物中特别补充。但是人体内不具备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条件,应由食物供给,因此不饱和脂肪酸也被称作必需脂肪酸。”


  原本只是降脂和调节神经的功能,现在已被夸大得神乎其神。


  由于“含有不饱和脂肪酸,即众所周知的EPA和DHA”,深海鱼油能够“降低胆固醇,预防血管疾病”,同时,能够“补脑健脑以及提高视力,防止近视眼”,所以,“适用病症包括高血压、高胆固醇、高血脂、脑血管障碍、心肌梗死、动脉硬化、青光眼、白内障等”。


  这是记者见到的众多深海鱼油产品当中,具有共性特征的逻辑推理。


  “说实话,那些宣传资料,我平时看都不看。”王光亚对这些具有夸张色彩的做法感到不屑和无奈。


  “鱼油可以降脂,对老年人比较好;对神经细胞有好处,增强记忆,对儿童大脑发育比较好,但不是吃了就更聪明。”老专家平静地说,“其他的功能多是炒作。”


  借“深海”的名义,在消费者“知识真空”里兜售概念。


  “普通鱼体内含EPA、DHA数量极微,只有寒冷地区深海里的鱼,如三文鱼、沙丁鱼等鱼类的体内EPA、DHA含量极高,而且陆地其他动物体内几乎不含EPA、DHA。因此选用深海鱼来提炼EPA及DHA。”


  强调“深海”的一个原因就是突出环境污染小的特点。


  中科院动物所张春光研究员说:“与近海相比,深海的污染小得多,那里的鱼就有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。”


  “深海鱼和浅海鱼,乃至淡水鱼,它们的鱼油构成都是一样的。主要成分不外乎两种不饱和脂肪酸EPA、DHA。”王光亚说:“不同的只是,深海鱼油里两种成分的含量,只不过比浅海里的、江河湖泊里的鱼高那么一点点,但是单纯就营养成分的性质来讲,EPA、DHA都是一样的。”因此,商家频频使用“深海”的字眼,就是以消费者缺乏此类相关知识,而故意诱导。


  对此,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卞华伟说得更为直白,深海鱼油与普通的植物性食用油相当,花生油、芝麻油、豆油、粟米油之类的植物油内都含有深海鱼油所谓的营养物质,即不饱和脂肪酸。


  卞华伟先生进一步强调,所谓EPA和DHA,其实是其中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简称,缩写成英文,看上去就显得“像那么回事”。


  吃鱼油并非多多益善。


  鱼油并不是像很多商家宣传的那样,吃得越多越好,多吃反而有害。


  王光亚说,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发生过氧化,鱼油吃得太多,没有节制,就会产生副作用。生活中,老年斑等就是过氧化的一种表现。


  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可能发生汞中毒。


  3月19日,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(简称FDA)和美国环保署联合发出通知,根据美国科学家的多年监测和研究,海洋鱼类含有大量的甲基汞。


  汞是一种重金属,人体内汞含量轻微超标对成人的危害虽然并不明显,但却能破坏儿童的神经系统。在这个角度上,专家建议儿童、孕妇应尽量少食用深海鱼类和深海鱼油。


  记者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宋文质教授那里了解到,海鱼含汞的现象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的日本,在那里的渔民中曾暴发过一种怪病“水俣病”。


  宋文质教授展示了这样一个因果关系:日本化工厂不断向海里排放含汞的废水,海水里的汞被浮游生物消化后变成了有机汞,即甲基汞,小虾把浮游生物吃掉后又将汞积累在自己的体内,然后小鱼吃小虾、大鱼吃小鱼,在这个食物链中,汞在不断地聚集,等到了鲨鱼等大鱼的体内,其毒性比原来高出许多倍。


  “浮游生物能够使汞发生甲基化,也就是一个汞携带了两个甲基,变成了甲基汞Hg(CH3)2 。”宋教授形象地比划着,“甲基汞的一大特点就是能顺利通过人体的脑血屏障,对人的神经中枢直接产生破坏。”


  宋教授说,汞中毒的症状是走路不稳、疯疯癫癫。


  但FDA的专家说,也没有必要谈鱼色变,有些海鱼还是可以适量食用的,像三文鱼、虾、吞拿鱼等。他们建议,这类海产品每周的食用量应低于340克,其他海产品包括贝类、白吞拿等,每周摄取量不要多于170克。对此,宋教授非常赞同,他说,就像转基因食品一样,我们并不能找到恐惧它的理由。